(相關資料圖)
原標題:清除“網絡廁所”,守住匿名吐槽的邊界
弓長
“我發(fā)在自己社交平臺上的照片,卻莫名其妙被別人‘掛廁’了,對方發(fā)表了不少貶損我的言論,評論區(qū)里也都是對我的人身攻擊?!苯?,《法治日報》聚焦“掛廁”現象——網絡上有一些當事人照片、行為或言論被網友投稿至社交平臺的“廁所號”,亦稱“網絡廁所”,是二次元、追星族、游戲圈中較流行的一類隔空喊話式賬號,網友可通過后臺向該賬號發(fā)送私信投稿,賬號所有者再將投稿以匿名形式發(fā)出。因投稿的匿名性,不少人將“網絡廁所”當作隨意發(fā)泄情緒的地方。
通過網絡公共賬號匿名喊話發(fā)泄情緒不是新現象,曾經流行的高校表白墻、吐槽樹洞都屬此類。眼下的“廁所號”,網友匿名投稿的動機或是編故事博人眼球,或是單純發(fā)泄負面情緒,激進、消極和偏激等是其發(fā)布內容的共同點,其中不僅有各種“掛人”謾罵、冷嘲熱諷,甚至還包括色情、暴力等內容,“如同一個臟亂的情緒廁所”。這種集體氛圍包裹下,形成了一種惡俗的“廁所文化”,不少網友自稱“廁妹”“廁友”,以咒罵他人為樂。
本質上說,通過“廁所號”披露他人隱私、惡意造謠詆毀是一種網絡暴力。此前一些“掛廁”行為還引發(fā)過受害人抑郁、自殘甚至輕生。更令人擔憂的是,有不少“掛廁”參與者是未成年人,投稿內容大多是對學校、同學以及老師等的不滿甚至是咒罵。長期浸淫在“廁所文化”中,顯然不利于孩子們形成正確的三觀。
“廁所號”的存在已經受到多方關注。比如,有網友將相關引戰(zhàn)、謾罵內容截圖保存,向有關平臺舉報;有公益人士免費向受害人提供相關法律援助服務。
民法典、治安管理處罰法等法律法規(guī)都對隨意謾罵他人、侮辱他人人格、泄漏他人隱私等行為做出了相應規(guī)制。然而,由于“網絡廁所”侵權行為的匿名性、隱蔽性強,圈子相對封閉等原因,受害者維權時在侵權主體認定、證據固定、損害結果評估等方面存在不小的困難。
剛剛結束征求意見的《關于依法懲治網絡暴力違法犯罪的指導意見(征求意見稿)》《網絡暴力信息治理規(guī)定(征求意見稿)》擬規(guī)定,要“重點打擊惡意發(fā)起者、組織者、推波助瀾者以及屢教不改者”,并從網絡暴力信息監(jiān)測預警、網絡暴力信息處置、保護機制等方面,對網絡暴力提出了相應的規(guī)制措施。
任何網絡暴力的參與者都應付出相應代價。眼下,清理“廁所號”最重要的是從源頭上切斷相關內容發(fā)布流傳的可能,平臺要切實承擔起主體責任,對平臺使用者的身份信息做好前臺匿名、后臺實名的工作,密切監(jiān)測“網絡廁所”動向,優(yōu)化完善敏感詞處理系統(tǒng),讓違規(guī)內容喪失發(fā)布的空間和可能;司法機關要暢通訴訟程序,及時提供有效法律救濟,必要時,對不依法履行信息網絡安全管理義務、致使違法信息大量傳播或有其他嚴重情節(jié)、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當事方提起公益訴訟,用司法手段為公眾利益兜底。
在清理“廁所號”的同時,我們更應關注那些可能被“廁所文化”毒害的青少年,加強對青少年群體的法治教育、心理健康教育等,幫助那些有成長困惑的孩子及時走出困境,而非讓他們孤立無援地在網上吐槽和發(fā)泄。
關鍵詞:
新聞發(fā)布平臺 |科極網 |環(huán)球周刊網 |tp錢包官網下載 |中國創(chuàng)投網 |教體產業(yè)網 |中國商界網 |萬能百科 |薄荷網 |資訊_時尚網 |連州財經網 |劇情啦 |5元服裝包郵 |中華網河南 |網購省錢平臺 |海淘返利 |太平洋裝修網 |勵普網校 |九十三度白茶網 |商標注冊 |專利申請 |啟哈號 |速挖投訴平臺 |深度財經網 |深圳熱線 |財報網 |財報網 |財報網 |咕嚕財經 |太原熱線 |電路維修 |防水補漏 |水管維修 |墻面翻修 |舊房維修 |參考經濟網 |中原網視臺 |財經產業(yè)網 |全球經濟網 |消費導報網 |外貿網 |重播網 |國際財經網 |星島中文網 |手機測評 |品牌推廣 |名律網 |項目大全 |整形資訊 |整形新聞 |美麗網 |佳人網 |稅法網 |法務網 |法律服務 |法律咨詢 |成報網 |媒體采購網 |聚焦網 |參考網
亞洲資本網 版權所有
Copyright © 2011-2020 亞洲資本網 All Rights Reserved. 聯系網站:55 16 53 8 @qq.com